怀孕是女性生命中的特殊阶段,但随着体内激素变化,约6%-9%的孕妇会面临妊娠糖尿病的困扰。这种暂时性的血糖异常若不及时干预,可能影响母婴健康。今天我们就用易懂的方式,说说这个孕期常见问题。
怀孕后,胎盘分泌的激素会降低胰岛素敏感性,就像门锁生锈了,胰岛素这把"钥匙"开门效率变低。多数孕妇的胰腺能通过增加胰岛素分泌来调节,但当分泌量跟不上需求时,血糖就会升高。
高风险人群包括:年龄≥35岁、孕前超重、有糖尿病家族史、曾生育巨大儿(出生体重≥4kg)的准妈妈。但值得注意的是,约40%的妊娠糖尿病患者并没有这些典型特征。
所有孕妇应在孕24-28周进行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(OGTT)。检查前需要空腹8-14小时,喝完糖水后需等待抽血。这个看似简单的检查,能反映身体处理糖分的能力。
诊断标准很明确:空腹血糖≥5.1mmol/L,或服糖后1小时血糖≥10.0mmol/L,或2小时血糖≥8.5mmol/L,任意一项超标即可确诊。有些准妈妈会觉得"只是稍微超标",但任何异常都值得重视。
饮食控制≠挨饿:每天分5-6餐,主食选择糙米、燕麦等低GI食物,搭配优质蛋白和大量非淀粉类蔬菜。有个实用建议:先吃蔬菜,再吃肉蛋,后吃主食,这种进餐顺序能延缓血糖上升。
运动有讲究:除非有医学禁忌,每天30分钟的快走、孕妇瑜伽等中等强度运动很推荐。注意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水分,避免清晨空腹运动,随身携带饼干以防低血糖。
监测不能少:自备血糖仪监测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非常必要。记录饮食和运动情况,找到适合自己的控糖规律。血糖控制目标为:空腹<5.3mmol/L,餐后2小时<6.7mmol/L。
对胎儿而言,母体高血糖可能导致营养过剩,出现巨大儿、新生儿低血糖等问题。对孕妇自身,未来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7倍,但产后积极干预可使风险降低50%。
需要澄清的是,通过规范管理,大多数妊娠糖尿病孕妇都能分娩健康宝宝。关键是要正视问题而不焦虑,用科学方法平稳度过孕期。
分娩后6-12周要复查糖耐量,之后每1-3年检测一次血糖。坚持母乳喂养不仅能帮助体型,还能降低未来糖尿病风险。日常保持合理饮食和运动习惯,就是好的预防。
记住,妊娠糖尿病是可防可控的。与其担心,不如行动起来。每次产检与医生保持良好沟通,做个健康管理的主动参与者,这才是给宝宝好的礼物。